不忍,不忘,吉祥照相馆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看

11 阅读:1 2025-07-28 14:40:02 评论:0

对于中国人来说,南京大屠杀是一段沉痛的民族记忆,是一场许多人不愿触及甚至不堪回首的历史苦难。这也部分解释了,直到20世纪80年代,日本右翼势力否认南京大屠杀时,中国才开始筹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启动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搜集以及系列研究,并于1987年推出了第一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故事片《屠城血证》。

《屠城血证》的创作目的在于为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性提供“血证”,表现一批中国人无惧生死,通过接力的方式,将记录了日军暴行的照片交到美国人凯蒂手中。这个过程本应是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但影片直到情节的后半段才建立起这条线索,中间的波澜曲折显得急就潦草,加上人物的立体性不够,巧合与浪漫化抒情太多,艺术上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近年来,南京大屠杀题材的故事片出现了一批力作,如《南京!南京!》(2009,导演陆川)、《拉贝日记》(2009,导演佛罗瑞·加仑伯格)、《金陵十三钗》(2011,导演张艺谋)等。这些影片以不同的视角,哀悼了中国的无辜亡魂,控诉了日军的战争罪行,致敬了饱含人道主义情怀的外国友人,并反思了这段蘸满中国人血泪的历史。只是,这些影片的创作诚意固然毋庸置疑,但受人诟病之处也不少,包括从抽象空泛的人性角度去塑造日本人,用戏剧化的方式虚构历史事件,用视听刺激迎合观众的观影心理,用巧合和想当然的方式化解灾难情境等。

不忍,不忘,吉祥照相馆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看 第1张

海报

《南京照相馆》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盛大登场,无疑承受着更大的压力,也引发了观众更高的期待。整体而言,影片在叙事结构、人物塑造和视觉呈现等方面都可圈可点,不仅用低饱和度的色调还原了历史场景,更将镜头深入到民族精神内核与人性幽微之处,为观众留下了绵长的思考余韵。 

南京大屠杀时中国人在想什么

《南京照相馆》显然明白,若以全景式手法展现南京大屠杀,既容易流于纪录片式的平铺直叙,也可能因叙事分散而削弱情感张力。因此,创作者巧妙地选取吉祥照相馆作为核心场景,将视线投向馆内的一群普通市民:金老板一家四口、邮差苏柳昌、日文翻译王广海、电影演员林毓秀和警察宋存义。日军的活动,则由军中摄影师伊藤秀夫来呈现并串联。影片人物塑造主次分明,还原历史场景时以点带面,既保持了叙事的紧凑,又穿插了大量极具情感力量和反思意味的镜头。

影片中的南京市民大多只求生活安稳、家庭幸福,但影片通过彰显他们不同层次的道德立场,构建了一个参差映照的人物谱系:邮差苏柳昌代表了普通市民的道德均值,他身上既有善良淳朴的品质,也有常人的恐惧与软弱,会在现实压力下妥协退让。在苏柳昌之下,日文翻译王广海和电影演员林毓秀代表着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只顾个人安危,缺乏家国情怀;照相馆老板金氏夫妇则站在道德的高处,坚守民族气节,对于汉奸行径有着本能的抵触与抗拒。

影片在人物塑造上,不再拘泥于传统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对人物社会身份的刻板划分,而是直指人性本质,因而获得了更普遍的意义所指。当然,其中的艺术风险也不容忽视。影片对部分人物背景的交代过于简略,导致某些角色有符号化的倾向。比如王广海,观众无从知晓他的过往经历,一度以为他虽自私却不失为顾家之人,甚至有朴素的是非观念,但当他的妻儿将要被屠杀时,他却背过身去,甚至盘算着与情妇林毓秀的美好未来。这些细节虽然强化了人物的冷漠特质,却难免有点失真。同样,金老板夫妇作为小商人所表现出的民族气节,也因缺少伏笔而略显刻意。

不忍,不忘,吉祥照相馆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看 第2张

刘昊然 饰 苏柳昌

不忍,不忘,吉祥照相馆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看 第3张

高叶 饰 林毓秀

影片中最打动人心的人物形象,当属苏柳昌和林毓秀。两人虽然道德起点不同,但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中完成了令人信服的成长轨迹。他们所经历的刺激事件或来自触目惊心的照片,或是亲身经历的身心创伤,或是亲眼目睹的日军暴行,这些扎实的细节铺垫让人物的转变水到渠成。尤其是林毓秀,她一度对日本人抱有幻想,直到在戏台上被羞辱,甚至后来可能遭遇了强奸,又通过照片和街头见闻,才逐渐认清现实:侵略者从不把中国人当人,更不会善待投靠他们的“合作者”。这种层层递进的心理变化,让人物的觉醒显得格外真实有力。

在凸显人物弧光时从个体的切身经历出发,而非一味高扬民族大义的旗帜,进而避免了人物形象的空洞化,并精准把握了中国社会特有的“差序格局”,即普通人往往优先关注自身利益与亲人安危,只有在个人利益受损时,才会将道德关怀扩展到更广的范围,逐步上升到社会、民族和国家的层面。因此,苏柳昌、林毓秀身上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性格特征,又在现实的触动与震撼中一步步引领观众实现思想蜕变,完成影片主题的直接显现。

南京大屠杀时日本人在想什么

影片对影像(照片)力量的深刻探讨令人称道。从纪念、宣传到证据留存,影像的多重意义得到了生动体现。特别是通过日军摄影师伊藤秀夫的底片流转这条线索,影片巧妙地展现了影像如何穿越时空,成为历史的见证者。

伊藤秀夫初次登场时有文质彬彬的气质,甚至看上去有点笨拙懦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南京!南京!》中那个最终醒悟并反抗的日本兵角川。但导演颠覆了观众的预期:即便目睹了种种暴行,伊藤依然熟视无睹且内心平静。可以说,伊藤自始至终都是标准的日本士兵,是冷血而虚伪的刽子手,正如苏柳昌所说,伊藤和中国人永远不可能是朋友。在伊藤身上,影片冷冰冰地强调了一个事实:日军士兵缺乏“人之常情”,观众不能用正常人的思维去理解他们。究其原因,并非这些士兵天性邪恶,而是日本军方对中国人“非人化”的宣传,使他们实施暴行时毫无道德压力,并最终彻底割裂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

不忍,不忘,吉祥照相馆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看 第4张

原岛大地 饰 伊藤秀夫

伊藤或许怀揣着“报效国家”的动机(价值理性),却在军国主义机器中被打造成纯粹的工具(工具理性),将中国人的苦难完全排除在道德考量之外。这种精神分裂状态,恰恰是法西斯国家最可怕的副产品之一。推而广之,在伊藤眼中,摄影不是艺术追求,而是获取军功、光耀门楣的工具。就连那些看似中性的南京风景照,也是他向父亲展示征服者荣耀的载体。影片还通过伊藤对街头死尸视若无物,却对守尸小狗施以温情的细节,让观众意识到,当一个人用工具理性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时,他必然热衷于通过理性计算选择最有效的方式达成目标,并忽视人的情感和精神价值。在伊藤看来,爱抚小狗能以最小成本(无需直面死亡)换取最大收益(彰显道德优越感),而尸体所代表的真实苦难则因其“低性价比”被彻底无视。

藉由伊藤,影片深刻揭露了日本侵华军队的集体心理:他们将侵略行径完全合理化,视之为实现“国家前途”“帝国荣耀”和“武士道精神”的必然手段。在这种反人类的逻辑下,中国的人、物、景致,乃至一砖一瓦,在日本侵略者眼中都只是实现野心的材料。影片通过这种深入的心理剖析,让观众看到了军国主义如何将正常人异化为战争机器和杀戮工具。

不忍,不忘,吉祥照相馆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看 第5张

剧照

不忍,不忘,吉祥照相馆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看 第6张

剧照

影片还在开场不久将日军内部的等级制度作了形象化地呈现:一位军官掌掴伊藤,随即又被更高级军官掌掴。当一支军队没有任何平等观念,漠视自己人的尊严和生命,他们对待中国人的生命必然是轻慢而草率的。纪录片《张纯如——南京大屠杀》(2007)中,张纯如的旁白对此作了进一步的阐释:“他们(日军士兵)被当成废物一样对待,是低微得不能再低的一群,进入了中国的首府之后,突然间他们拥有了比神还要大的权力。所以不难理解,在南京,他们把过去几个月,甚至一辈子所受的压抑,以不可遏制的暴力形式爆发出来。”

这正是《南京照相馆》的意义所在,它不仅用近乎纪实的手法还原了日军的暴行,更深入透视了日军的心理结构、思维逻辑和价值体系。影片还超越了单纯的历史控诉,对南京大屠杀上升到哲学观照的高度:当工具理性凌驾于人性之上时,任何人都可能沦为冷酷无情的杀人恶魔。

面对南京大屠杀我们在想什么

在反映施暴者的扭曲心理之外,《南京照相馆》也思索了当年的中国人为何会陷入那般绝望的境地。这种双向思考,使影片没有满足于一般性的历史再现,而是在历史伤痛中融入了非凡的洞察力。

影片开场就是中日两国的军事实力对比:日军的坦克、飞机如入无人之境,中国守军却只能用血肉之躯抵抗。但比武器代差更触目惊心的是,守城司令唐生智早已弃城而逃。随之而来的混乱场景令人扼腕:溃军退至挹江门,竟与督战队自相残杀。此外,影片还有大量镜头表现中国人麻木或顺从地被零散虐杀,或被大规模屠杀。至于城中百姓的无序奔逃,则暴露出社会组织体系的全面崩塌。

不忍,不忘,吉祥照相馆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看 第7张

剧照

至此,影片以冷峻的笔触指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精神困境:在国民党统治下,国家意识已然瓦解,个人利益成为唯一的行为准则。当每个人都困在“差序格局”的牢笼里,盘算着自身安危时,再坚固的城墙也难挡人心涣散。这时,王广海的一句话格外令人深思:“中国人就是一盘散沙,当兵的彼此之间说话都听不懂(中国人各地方言不通),怎么赢?”

不忍,不忘,吉祥照相馆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看 第8张

王传君 饰 王广海

这时,我们开始理解宋存义的出现,除了有情节意义之外,也对主题表达作了有益的补充与丰富。宋存义是南京人,他在南京城有家人,所以他有比较充沛的战斗意愿。对于其他的国民党士兵而言,南京城是陌生之地,没有他们的利益关切,故没有死守的决心;尤其对于国民党高官来说,只要个人利益能转到重庆,南京城也是可以放弃之地。看来,影片中最可恶的并非唐生智。因为,我们在影片中没有看到任何一位国民党的政府基层官员出场,遑论高官。这是当年国民党政府的耻辱,也是影片隐晦地完成的历史拷问。

当然,影片没有陷入悲观,而是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契机,即便在最黑暗的时刻,中国人骨子里的家国情怀依然能够被唤醒。这种深植于民族血脉中的生存意志,正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密码。例如,宋存义看到弟弟惨死的照片之后,又感念于金老板等人的照顾,迸发出舍生取义的决绝。还有金老板用幕布展示中国各地标志性的景点时,众人动情地发出“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呐喊,虽有思想觉悟被人为拔高之嫌,但依然令人动容。

不忍,不忘,吉祥照相馆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看 第9张不忍,不忘,吉祥照相馆的故事值得每个人去看 第10张

预告片 截图

《南京照相馆》或许在人物刻画和情节逻辑上存在些许瑕疵,部分戏剧冲突的编排方式也值得商榷。但影片的叙事策略独具匠心,它在乱世中聚焦一个“安全岛”,通过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既能观察外界的血腥暴行,又能照见人性的复杂光谱。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不仅在历史迷雾中清晰勾勒出日军罪行的轮廓,更深入解析了中国、日本民族性格的多个面向,进而召唤中国人铭记历史,并在反思中警醒,在警醒中砥砺前行。

(龚金平,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教授)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mip.kuaizu.me/post/22569.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