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形态、就业观念变化,人社领域营商环境痛点怎么破?

11 阅读:19 2025-08-21 13:16:02 评论:0

优化营商环境是上海全力推进的“头号工程”,而人社工作聚焦“人”这一营商环境要素,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支撑经济脉动,是营商环境的“温度计”和“稳定器”。随着劳动形态和人们观念的不断变化,法律如何更好地适应新环境的需要?AI技术的发展,又会为人社领域的营商环境优化带来哪些挑战?

8月20日,上海举办“智汇人社 共襄营商”人社大咖聊营商主题活动。行业协会代表、企业高管、高校学者、知名律师等来自各领域的大咖嘉宾齐聚,以主旨演讲与圆桌讨论的方式深入交流,为破解领域内营商环境痛点贡献专业智慧。

劳动形态、就业观念变化,人社领域营商环境痛点怎么破? 第1张

活动现场。 本文图片为上海市人社局 供图

法律要回应“劳动”的变化

在主旨演讲环节,上海市律师协会劳动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江三角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主任陆敬波梳理了我国劳动法治发展历程:从《劳动法》施行三十周年的制度基石构建,到2015年《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推动的十年实践,凸显劳动法治在保障权益、规范秩序方面对优化营商环境的双重作用。他强调了“衡平”这一概念的意义,指出劳动司法要兼顾就业优先与经济发展,兼顾维护劳权与促企发展,并表示法治、和谐、衡平三足鼎立,方能共筑一流营商基石。

中华全国律协劳动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普然律师事务所主任姜俊禄同样认为“衡平”一词很有意义。一般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关注企业感受,但劳工指标既涉及企业也要关注劳动者感受。因此,如何在立法、服务、效率三个层面做到最大程度的“衡平”,保障企业利益的同时保障员工的感受和权益,是劳工指标评估的重要因素。

企业的组织形态和劳动者的就业观念在变化,技术和商业模式也在变化,陆敬波表示,这些变化给现行的劳动法提出了很多的挑战,法律必须要回应这些变化。例如,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超龄劳动者、竞业限制等都是法律法规进一步优化升级的重点。

AI如何影响人社营商环境

现阶段,新就业形态的出现、AI技术的发展等等,让劳资关系、企业形态等出现了诸多新的变化,也对营商环境优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海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秘书长钟俊浩提到,当前在“独角兽”企业之外,AI行业还出现了一个新的“驴角兽”企业模式,指的是年收入达到百万美元,但是成员只有1-3人。针对这种新兴的企业形态,以及未来将大不相同的组织与人之间的关系,营商环境的构建需要做更多前置性的考虑,而不是等待变化发生再加以应对。

而从AI发展的中国实践来看,营商环境并不局限于城市,更与产业本身的前进密不可分。钟俊浩分享了前不久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提出的人工智能平权,以及各类大模型的技术开源。让技术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普惠,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营商环境。

当然,在人社领域提AI,技术是否会冲击就业是永远无法回避的问题。钟俊浩认为,未来一定是掌握人工智能技术工具的人替代不掌握这个工具的人。另一方面,新的技术诞生以后让人的能力增加,也让很多新的工种能够出现。“马车夫或许会失业,但也带来了很多的司机。”他说,新的技术带来的不应该是恐慌,而应该是让人去思考怎么适应技术,用这个技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而在企业一侧,北京外企德科人力资源服务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宋菲菲也表示,中国是在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当中最积极的国家,并且是在安全治理的环境中合规地推进,有管有放,因此无需为技术发展感到悲观。

劳动形态、就业观念变化,人社领域营商环境痛点怎么破? 第2张

现场圆桌讨论

上海的人社营商环境如何优化

宋菲菲讲到,目前行业人才结构调整比较明显,有些岗位可能招不到人,也有一部分人可能找不到工作,这其中便存在错配的问题。面对这种场景,上海打造的“15分钟就业服务圈”做到了很好的下沉,促进了双方认知信息差的拉通。广泛开展的技能培训,也在打通从培训到就业中间的壁垒,利用第三方的资源把更切实际的技能培训赋能到员工个人,同时引导就业。

事实上,上海市人社部门一直致力于营商环境的持续优化。今年上半年,上海聚力降本增效,为企业“减负松绑”。例如,推出并落实一次性扩岗补助等政策,创新出台女职工产假及生育假期间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补贴政策;稳妥落实专项贷款及贴息等系列稳就业政策,1-7月全市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08笔,金额17亿元,发放贷款利息补贴0.2亿元;延续实施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政策,1-7月为各类参保单位减负47亿元。

技能培训方面,上海聚焦三大先导产业及民生保障重点领域“急需紧缺”职业(工种),技能提升补贴标准上调30%;依托优质人力资源机构建设产训融合技能发展中心,打造产业所需高能级综合性技能培训平台,通过精准对接市场动态需求,为劳动者提供培训和就业“一站式”服务。

针对劳动关系,上海会同江浙皖人社部门出台全国首个跨省域人社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处罚清单,给予市场主体更多容错纠错空间;持续推动劳动纠纷多元调解,健全与法院“总对总”机制,深化“劳动解纷+就业帮扶”工作机制。

上海市人社局表示,未来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及时回应企业、群众诉求,不断优化政策服务,为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更好贡献人社力量。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mip.kuaizu.me/post/28027.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