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广发银行上市“困局”

11 阅读:5 2025-07-24 16:16:02 评论:0

界面新闻记者 | 曾令俊 杨志锦

7月23日,广发银行召开学习贯彻金融系统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暨2025年上半年经营管理工作会议,官方发布的新闻稿并未提及上市。广发银行内部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会议现场也没有提及上市的相关安排。

一直以来,广发银行的上市进展都备受关注。在渤海银行上市后,未上市的全国性股份行仅剩广发银行、恒丰银行两家,而其中广发银行资质最好,还在国内系统重要性银行之列。

实际上,2009年广发银行就提出上市的计划,但其上市历程可谓“一波N折”:从A股到H股,上市辅导从中止终止,主要股东从花旗变成中国人寿,历经16年仍未有实质性进展近两年上市计划还有所“淡化”,广发银行在公开场合已不提上市,该行2023年、2024年年报中只字未提上市相关事宜年度半年度工作会议也是如此。

与之同时,东莞银行和南海农商银行则在排队等待上市。

原因比较复杂,从外部来讲最近几年银行IPO基本停滞,A股上市概率很低;从内部看,这几年业绩不稳定、多个高管出事、内部治理不理想。广发银行内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这几年基本没有推进,内部很少提,也没有上市筹备办这样独立的部门

【深度】广发银行上市“困局” 第1张

据界面新闻记者了解,在花旗主导时期(2006-2016年),广发银行深陷外资与中资股东的博弈与战略分歧,上市努力屡屡搁浅;中国人寿入主后(2016年至今),虽凭借其强大的资金实力帮助广发银行补充资本、改善财务指标,但奈何银行业估值低迷,破净上市并非优选。由于错失上市时机,广发银行与同行的差距拉大,甚至被一些城商行超越。

正如前述广发银行内部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所言:“(广发银行)已经错过了上市的黄金时期。”这一黄金时期正是2006年-2016年,商业银行营收增速高,首发市净率在1倍以上甚至高达3.9倍,而近年商业银行严重破净,行业市净率一度跌至0.4倍。

今年年初,中国人寿提出全新333战略,打造三大新上市平台成为主要战略之一。虽然未明确提及广发银行,但作为国寿旗下唯一未上市的银行板块,广发银行战略地位不言而喻,这也给外界一定的想象空间。界面新闻记者从广发银行内部获悉,该行依然有继续冲刺上市的想法,并未放弃。

银行IPO生死劫

上市是每一家银行的梦想,因为上市可以显著增强资本实力、提升品牌声誉、拓宽发展空间。

但成功上市绝非易事,需要“天时”(宏观经济增速高、市场活跃、银行估值高)、“资质”(盈利强、资产优、资本足、治理佳)、“人和”(团队和、协作专业、监管沟通顺畅)三者兼备。尤其是从启动上市至上市成功短则三五年,长则10余年,要保持三者兼备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界面新闻记者统计,目前在A股、港股上市的银行分别为42家、33家,其中15家实现A+H上市,即中国商业银行实现上市的一共就60家,占比不到2%,而它们上市时也面临着惊险一跃。

比如四大行在2003年末确定了股改上市的目标,最终在2006年-2010年陆续上市。如果错过了这段时间,四大行的上市也会非常之难。

“事实证明,中央政府关于国有银行改革的决策及时机的选择是十分正确的。否则全球金融危机来袭之后,改革将会遥遥无期。”央行行长潘功胜在《大行蝶变》一书中写道,“农业银行2010年上市后资本市场对于大型IPO项目的发行窗口基本关闭。”

再比如2006年6月南京银行和宁波银行的首发申请同时获批,但上交所主板上市额度有限,宁波银行不再拘泥于银行主板上市的教条,果断选择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上市之前,宁波银行总资产仅400多亿,而现在高达3.4万亿,市值居深市前列。

国内商业银行上市要么在港股,要么在A股。但两个市场存在显著不同,香港市场国际化,但成交量少、流动性差、估值低;A股上市定价高于港股,但又面临着IPO周期的不确定性。

界面新闻记者统计显示,A股银行上市的时点集中在2007年、2016年、2019年、2021年四个年份,四年合计27家银行上市,占比达三分之二。这意味着,银行能否成功在A股上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抓住了短暂的“政策窗口”。比如兴业银行2002年筹备上市,2007年上市时正值IPO放松之时。

【深度】广发银行上市“困局” 第2张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制图)

总之,银行IPO成功都是相似的,但失败各有各的“问题”,包括IPO收紧、实控人和战略变更、高管贪腐、财务指标恶化、重大合规风险等等。“业绩不好,高管接连出事,股东之间的协调和博弈等都是原因。”上述广发银行内部人士对界面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而广发银行上市过程中,几乎都遇到前述问题:IPO收紧方面,2011年5月,广发银行就向广东证监局备案,正式启动“A+H”IPO,但2013年因为IPO收紧,广发银行决定暂搁A股上市计划。

高管贪腐方面,广发银行三任董事长李若虹、董建岳和王滨相继“落马”,对该行的经营和声誉产生了重大冲击。

重大合规风险方面,2017年广发银行因“侨兴债”违规担保事件被罚7.22亿元,创下银行业罚单纪录。

实控人和战略变更方面,2016年广发银行主要股东由花旗变为中国人寿,直接动摇了IPO审核根基。而在花旗时代和国寿时代,广发银行IPO也演绎了不同的故事。

花旗入主:蜜月、冲突与未竟的蓝图

广发银行成立于1988年。由于多级法人体制等原因,早期广发银行经营陷入困境:2003年末不良贷款率高达22.84%,资本充足率仅为3.87%。

在此背景下,广发银行开启剥离资产、引资重组等事宜。2006年以花旗银行为首的财团收购广发银行85%的股权,其中花旗集团认购20%的股权,并主导广发银行的日常经营和管理。

花旗的入驻和管理确实为广发注入了新血液,2007年广发银行即扭亏为盈,实现净利润27亿元,并保持快速增长,至2014年广发银行净利润达到120亿元。期间广发银行资产规模在2012年突破1万亿。

【深度】广发银行上市“困局” 第3张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制图)

上市也提上日程。2009年,广发银行在当年年报中提出要积极推动本行公开发行上市,成立上市工作领导小组。2011年5月,广发银行就向广东证监局备案,正式启动“A+H”股IPO。

但直至2016年,广发银行IPO也没有取得实质进展。“其实花旗时期是银行上市的好时期,但当时广发银行的主要问题是股权,外资股东持股比例较高,这个是各方有些担忧的问题。”广发银行一资深员工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之所以说是“好时期”是因为当时宏观经济正值高速增长阶段,市场也给予了银行较高的估值。2006年-2016年A股首发市净率普遍在1倍以上。尤其建行首发市净率高达3.9倍(2007年),时至今日仍是中国银行业首发市净率最高的银行。

但由于外资股东与本土股东的分歧、中外方分化差异的原因,广发银行IPO搁浅。

正如广发银行原董事长董建岳2016年8月离任时表示:“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外方文化的差异以及更主要的我个人能力所限,有一些工作的成效尚未达到我预期的目标。特别是IPO,几经努力,使出洪荒之力,也未达成。”

花旗入股广发银行之时,正值中资银行纷纷引入境外投资者。从持股情况看,单个外资机构持股比例最高为19.99%。而花旗志在取得广发银行控股权,在2005年底第6轮投标中,以花旗为首的财团拟收购广发银行85%的股权,其中花旗独家持股超40%,不过最终花旗持股比例为20%。

一位不愿具名的广发银行中层此前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广发银行IPO计划搁浅与股权架构有一定的关系。花旗集团持有广发银行20%股份,达到了单个外资持股的上限。

“历史上,中国对外资入股中资银行有持股比例限制等相关规定。花旗较高的持股比例,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当时的政策限制。监管部门对于此类特殊情况的审核和监管更为严格,需要确保其符合相关法规和政策要求,这增加了广发银行上市审核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某股份制银行前高管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从治理结构上看,外资机构在其他中资银行的董事会席位一般为1-3位,而广发银行16个董事席位中,花旗就占据了6席,花旗还向广发银行“空降”了多名高管(包括行长)。

实际上,花旗与中资股东、本土团队的裂痕在重组不久后就开始出现。其中一个案例是,当时来自花旗的行长辛迈豪制定的五年计划,屡次无法在中资股东中获得通过。

随着沟通难题和流程再造的不顺利,广发银行原高层也对花旗产生疑虑。时任行长办公室高级顾问郭小平2007年称,他个人对于花旗改造由“充满信心”到“没有信心”。他认为,花旗在广发更多采取务虚动作,并未真正推动补充资本、开拓新业务、增加网点布局等方面的变革。

“历史上花旗银行等外资股东持股比例较高,曾试图获取广发银行的实际控制权,与其他股东在管理层任命、业务发展方向等关键问题上存在博弈,影响了广发银行的决策效率和业务发展战略的一致性。”前述股份制银行前高管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国寿入主难抵估值寒冬

花旗最终和广发银行分道扬镳。2016年2月,中国人寿斥资233亿元收购花旗集团及IBMCredit持有的股份,成为了广发银行的最大单一股东(持股比例达到43.68%)。

国寿入主后,广发银行发展战略发生大变化。2015年广发银行的年报中,“打造中国零售银行”排在战略布局首位。而在2016年的年报中,“银保协同”排在了零售金融业务之前。

“国寿入主后,更加强调和保险业务的协同,强化综合金融服务。另外一个主要变化是加大和国企、央企的合作,当年提出重回主战场,对公业务是基础。之前花旗不看好国企和地产,重点发展零售业务。”广发银行对公业务部门人士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还是进入比较晚,那个时候已是地产的巅峰末期。”

和中国人寿联姻之后,广发银行银保协同出现跨越式发展。以入主广发银行后的首年为例,2016年广发银行代销中国人寿集团各类保险产品6.6亿元,较上年增长超过3倍;实现手续费收入4050万元,也较上年增长3倍。

国寿入主后,广发银行总资产规模相继站上2万亿、3万亿的台阶,截至2024年末广发银行资产规模达到3.6万亿,居全国各商业银行第17位。与此同时,广发银行营收和净利润在2016年-2020年间仍稳步增长。

上市也再度提上日程。在2019年的上半年工作会议上,广发银行提出“三至五年内实现公开上市”的计划。2021年年报表示要“积极做好上市筹划准备工作”,2022年年报提到要“夯实上市基础”。但2023年、2024年报却对上市不置一词。

“中国人寿是广发银行的大股东,持有较高比例股权,但也不到50%,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协调其他股东利益的复杂程度。不同股东基于自身的战略布局、财务规划等因素,在银行发展战略走向,诸如业务拓展方向、市场定位调整以及分红政策的制定方面,极有可能产生分歧。”某股份制银行观察人士对界面新闻记者说。

年报显示,目前中国人寿为广发银行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43.69%;此外,中信信托持股14.14%,其余股东包括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江西省交通投资控股公司、中航投资控股公司、广州城投集团等,它们持股比例均不足10%。

广发银行近两年“淡化上市“的另一种可能是近年盈利指标出现滑坡。由于净息差收窄,2020年后广发银行营业收入和净润有所下行:2024年营业收入692亿元,相比2020年的峰值下降14%;2024年净利润为152亿,相比2021年的峰值也下降14%。

更重要的原因可能在于银行板块的低迷。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银行板块持续破净(2018年2月除外),其中2022年5月-2024年9月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银行市净率低于0.5倍。港交所银行股更是频现“仙股”,一些中小行市净率只有0.2倍、股价不到1港元,即便资产规模1.8万亿元的渤海银行市值也只有170亿元左右。

【深度】广发银行上市“困局” 第4张
(界面新闻根据同花顺ifind制图)

从一级市场上看,因为打新的因素,2016年-2021年A股银行发行市净率一直保持在1倍,但受银行股低迷、注册制改革影响,2022年上市的兰州银行发行市净率只有0.8倍。

在这一背景下,如广发银行上市,其定价要达到0.8倍市净率难度不小。一方面,其IPO融资规模较大,市场承接压力大;另一方面,近年广发银行股东公开转让案例显示,转让价格普遍低于净资产。

例如今年1月盈投控股以每股7.46元转让广发银行股份,转让价格仅相当于广发银行2024年末每股净资产的65%(即市净率0.65倍)。不过,该交易因涉及股权质押,价格可能被低估。

而在2006年花旗财团购买广发银行股权时,中国人寿就作为财团之一参与认购,此后中国人寿多次增持或受让广发银行股份,前后耗资530亿,每股价格市净率均在0.94倍以上。从这个角度看,广发银行破净上市并非中国人寿的优选。

【深度】广发银行上市“困局” 第5张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公开信息整理)

差距与曙光

由于错失上市时机,广发银行与同行的差距逐步拉大,甚至被一些城商行超越。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2005年末广发银行的资产规模约3500亿元,是招商银行的二分之一,而2024年仅是招商银行的三成;2005年广发银行总资产与华夏银行旗鼓相当,而2024年末华夏银行总资产高出广发银行8000亿元;2005年广发银行总资产是浙商银行的15倍,而现在浙商银行已逼近广发银行。

规模的掉队很大程度上意味着营收和利润的掉队。如2024年华夏银行营收已达971亿,高于广发银行280亿,而二十年前二者差距为60亿元。

“差距拉大与上市与否存在很大的关联,银行通过上市可以筹集大量资金,用于改善财务状况、提升资本充足率以及支撑战略转型。”某券商银行业分析师对界面新闻记者说,“从历史上看,股份制银行上市快速扩展经营领域和规模,实现了全国性的网点布局。”

由于迟迟未能上市,广发银行多个年份资本充足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且离监管底线较近。广发银行不得不通过定增补充资本,中国人寿均参与定增,持股比例一直保持在43.68%。

【深度】广发银行上市“困局” 第6张
(界面新闻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制图)

商业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外部渠道包括IPO、配股、定增、可转债四种。由于银行股持续破净,即便上市银行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渠道也很少,包括六大行在内的上市银行也不得不通过定增补充资本。

对于未上市的广发银行而言,IPO依然是其补充核心一级资本的可选项。毕竟其资质在中国商业银行版图中仍是佼佼者,2024年以3.6万亿的总资产、约700亿的营收、152亿的净利润成为未上市银行中的“扛把子”,也超过许多已上市的中小行,位居国内系统重要银行之列。

今年1月召开的中国人寿2025年工作会议提出“333战略”,其中打造三大新上市平台尤为引人关注。虽然中国人寿并未对“三大新上市平台”做出更多说明,但作为国寿旗下唯一未上市的银行板块,广发银行上市依然有想象空间

今年4月28日,广发银行董事会选举蔡希良为该行董事长。作为中国人寿集团新晋董事长,蔡希良的上任标志着广发银行进入新阶段。这是否会给该行的上市带来一些变化?

现在的好消息是,银行股估值持续迎来修复,坏消息是目前银行股市净率仍只有0.65倍,未来仍面临息差收窄、不良上升等挑战。不过对于“财大气粗”的中国人寿而言,其有充足的资金可为广发银行补充资本,广发银行上市并不急于一时,可“‌待价而沽‌”。

推荐文章

本文 快租网 原创,转载保留链接!网址:https://mip.kuaizu.me/post/21725.html

搜索
排行榜
标签列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